·地址: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岩滩村
·电话:157 7222 9869
·Q Q:2982822758
·邮箱:2982822758@qq.com
作者:诚信兄弟 发布时间:2018-03-17 14:26:08
中国诗酒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密不可分的,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“盛世之治”,社会安定,生产力发展,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,也是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。在这样一种盛世里,诗人们创造出了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,使酒文化在古典诗歌的巅峰时代流溢出了醉人的馨香,而陶渊明对后世诗酒文化的影响,也在唐代诗歌中展露无余。
偶然作六首(其四)——王维
陶潜任天真,其性颇耽酒。自从弃官来,家贫不能有。
九月九日时,菊花空满手。中心窃自思,傥有人送否。
白衣携壶觞,果来遗老叟。且喜得斟酌,安问升与斗。
奋衣野田中,今日嗟无负。兀傲迷东西,蓑笠不能守。
倾倒强行行,酣歌归五柳。生事不曾问,肯愧家中妇。
此诗就是陶渊明生平的真实写照,嗜酒这一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,他的天性放任,辞官归隐,家贫难得饮酒,有酒便饮的性情得到了后世的推崇。“九月九日时,菊花空满手。中心窃自思,傥有人送否。白衣携壶觞,果来遗老叟。且喜得斟酌,安问升与斗。”这一典故出自萧统的《陶渊明传》,原文是“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,久之,满手把菊,忽值弘送酒至,即便就酌,醉而归。”
陶渊明,字元亮,号“五柳先生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人(今江西省九江)。东晋末期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曾做过几年小官,后辞官回家,此后以酒为伴,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。清才子袁枚有诗云:“先生容易醉,偶尔石上眠。谁知一拳石,艳传千百年。”这里的先生指的是陶渊明。从此诗中可知道,陶渊明极爱饮酒的。
“酒”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。他在其自传体诗文《五柳先生传》中写道:“性嗜酒……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”嗜酒是本性所致,且每饮必醉,每醉便睡,也不留客,真性情溢于文辞。“衔觞赋诗”是五柳先生的一大人生志向。他在醉后容易触发颇多的感想,并以诗的形式题写下来,这些诗文合成《饮酒二十首》,以自娱乐。《饮酒二十首》看似诗人酒后醉话,实则展现了陶渊明独清独醒的信念和高逸靖节的情致。
酒,不仅是陶渊明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《宋书·隐逸传》中说,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,分到一块很大的公田,“公田悉令吏种秫稻。妻子固请种粳,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,五十亩种粳。”陶渊明用六分之五的田地种酿造酒的高粱,看来在他的眼里,喝酒比吃饭重要多了。陶有一首《责子》诗,说“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;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艺;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;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”诗中透露出陶先生的五子略为不正常,究其原因,可能是酒精过量导致。而陶先生却解释说,天命如此,莫多想,暂且饮酒一杯吧。
作为没落官僚家族的后人,陶渊明少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,博览群书;但因年幼成孤,养成了寡言少语、不贪富贵、不慕虚荣的高洁性格。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,在他的仕途生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,让他在短暂的十三年官宦生涯中几进几退。最终还因不满官场的黑暗,不肯为五斗米折腰,不屑于与他人同流合污,而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。